古董鉴定的内容:
1、辨伪:即鉴定这件古董是真品,还是后代的仿真或伪作。这是鉴定工作的头步,也是关键的一步。例如,一件带有“大清康熙年制”年款的瓷器,应鉴别出它确是康熙时期制作的瓷器,还是后代仿造的伪品,要仔细识别。
2、断代:即鉴定古董的制作的时代。例如,龙泉窑瓷器,宋、元、明均有生产,要鉴别出它是宋代、还是元代事明代的产品。
3、断窑口:即鉴定古董的产地,属于某一窑口的产品。例如,一件印花青釉瓷器,要鉴别它窨是耀州窑制作还是临汝窑制作、或是其它窑口制作的。
4、评价:即评定这件古董质量的优劣,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。例如,器物是否完整,是否有裂痕、变形等,然后评定其艺术水平如何?经济上值多少钱?对此种种应作出正确的评价。
修复的基本原则:坚持保护为主、修复为辅,尽可能少地对艺术品进行变动,使艺术品得以完整面貌、原汁原味地保存于世。
“保护为主,修旧如旧、小干预”的文物艺术品修复方针,本着科学严谨的精神,运用传统文物修复技术,结合现代新的理念、技术、材料,还原文物艺术品的展示时间,充分展示文物艺术品的价值,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服务。
曾经大热的纪录片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让不少人见识到文物修复的魅力,中国文物修复案例更是让人看到文物修复师们的能力,一起来看看这些国宝修复背后的故事。
商品修复可上溯到清中期,宫里太监把破损的偷拿出宫,修好了卖出,所用材料有蛋清,虫胶,糯米汤等等,渐渐的就有了这种行业。清末,古陶瓷修复技艺已在社会上初步形成,当时主要用虫胶、树胶和鱼胶作为黏合剂,也有采用锯钉的办法,走街串巷来修补民间一些残破瓷器。开埠后,这里更是古董商,古陶瓷极易破损的特性催生了一批修复人才,饶鸿发算是这项技艺的鼻祖。
古董鉴定的流程:
观察包浆:指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,其实就是光泽,专指古物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,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。它滑熟可喜,幽光沉静,告诉你,这件东西有了年纪,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旧气。那恰恰是与刚出炉的新货那种刺目的“贼光”,浮躁的色调,干涩的肌理相对照的。所以但凡是一件老东西肯定是有包浆的,观察包浆的老气程度是古董鉴定简单的一个小方法。